《明天下》中,主角云昭的爷爷叫云石连,曾追随戚继光戚大帅于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年、于北方与蒙古人激战十载,从小小百夫长做到游击将军。
隆庆二年(1568年),戚继光受明穆宗之命到蓟州担任总理,后改位总兵官,镇守蓟州、永平、山海等地。
《明史·职官五》中记载,“镇守蓟州总兵官一人,旧设。隆庆二年,改为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,驻三屯营”,此为戚大帅上任时明朝廷之举。《明史·职官五》中记载,“游击将军六人,统领南兵游击将军三人,领班游击将军七人,坐营官八人,守备八人,把总一人,提调官二十六人”。
由此可见,云昭的爷爷云石连职位已经不小。有观点认为,游击将军这一官职是高级军官和中下级军官的分水岭,相当于如今的团长级别,在明朝如果不是将门、武举、武进士出身,升到这个位置基本就算到头了。
至少,云昭的爷爷云石连所任官阶已经可以在史书中找到了,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比的,云昭属于将三代,抗倭英雄的后代,根正苗红。
文中云昭想让云福打开武库,看看祖传刀剑是什么模样,不仅云昭很好奇,读者们也很好奇,你云福怎么就不能自觉点乖乖打开给大伙瞅瞅呢,这么多人守着手机就等着看武库里的刀剑好下饭呢,是不是嫌推荐票、月票给的少,行行行,都给你。
这不,笔者就因为这,给弄得茶不思饭不想,好不容易给大伙儿偷偷打开了武库一角,好叫大伙儿尝尝鲜,臭脾气的云福正在院子里打盹儿,嘿嘿,钥匙被我顺手牵过来了。
历史上戚继光曾写过两本传世兵书,一本名为《纪效新书》,一本名为《练兵实纪》,划重点,回头云昭要背,云昭必背书目。
《纪效新书》写成于戚继光调任浙江抗倭的第六年即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,《练兵实纪》写于《纪效新书》之后,起笔于1568年,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入了北方练兵的经验,通俗易懂,属于普通士兵都能读的“普及读物”。
《纪效新书》
《练兵实纪》
戚继光有名的平倭三大利器: 戚家枪、狼筅、鸳鸯阵。 想必这云氏武库里怎么都得有一把戚继光平倭第一利器“戚家枪”镇镇场子吧。
戚家枪,日倭太刀、野太刀的克星。 戚继光曾论枪法曰: “夫长枪之法,始于杨氏…后世鲜有得其奥者。 盖有之矣,或秘焉而不传,传之而失其真,是以行于世者卒皆沙家、马家之流。 ”
戚继光极为推崇杨家枪法(又称“梨花枪”),曾感慨杨家枪威力无匹,认为“二十年梨花枪,天下无敌手”,有歌诀曰: “戚少保翻身跃马,戚家枪朵朵梅花。 上中下飞流直下,拦拿扎中平三枪……横扫千军威八面,倭寇闻风心胆寒。 枪扎一线长兵祖,金狮擒王戚家枪。 ”
戚家枪
狼筅(音xiǎn)——戚家军鸳鸯阵中所必备的武器,又名长枪,亦称作狼牙筅,“其械形体重滞,械首尖锐如枪头,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,呈节密枝坚状。 附枝最长60厘米,最短25厘米。 杆长5米。 头与杆均为铁制成,重约3500克,均为力大之人所使用”。
狼筅早在戚继光就任之前就已存在军中,只可惜军士不得其法,“未练无胆,持之临敌,每每弃之,反以截阻我兵马,几乎弃而不用”,后为 “鸳鸯阵”的武器配置之一。 戚继光《纪效新书》载: “缘士心临敌动怯,他器单薄,人胆摇夺,虽平日十分精习,便多张皇失措,忘其故态。 惟筅则枝茂盛,遮蔽一身有余,眼前可恃。 足以壮胆助气,庶人敢站定。 ”
狼筅
冯梦龙 《智囊补·兵智·鸳鸯阵》提到: “戚继光每以鸳鸯阵取胜。 其法二牌平列,狼筅各跟随牌,每牌用长鎗二枝夹之,短兵居后。 ”可以想象到倭寇经鸳鸯阵“洗刷”之后的血腥常见,是否当仰天直呼“过瘾”二字呢!
鸳鸯阵
戚家刀。 戚家刀是戚继光为了对付日本刀研发出来的,刀身厚重,劈砍力度强,正好克制锋利但脆弱的日本刀刀身。
清代王懿荣有诗云: “刀轻如纸光如水,两行款识秋芒豪。 上镌万历十年字,是时公居蓟镇地。 ”“戚家刀锻造总体分成两大类型,一种是花纹效果明显的类型,一种是锻造细密无花纹类型,两种都是采用刀刃夹钢的方式来处理刃口,刀刃长度从680-780毫米不等。 ”“戚家刀刀装主要材质有两种,一种是铁装,一种是铜装,手柄装具的造型由可以分成“方形”、“四瓣瓜型”、“柄头下弯茄形”等常见的3种。 ”
笔者在图书馆里上网看到戚家刀的那一刻,忍不住口水直流,坐在笔者对面的女生不安地埋下了头,不一会她便收拾东西急匆匆地走了。 可能是这刀太美了,这谁顶得住呀。
戚家刀
虎蹲炮——戚继光给戚家军装备的火炮,因为其射击的样子像猛虎蹲坐的样子,因此得名。 在与倭寇作战时,戚继光发现鸟铳与佛朗机使用起来缺憾极大,鸟铳虽然精准,但是杀伤力太弱,而佛朗机虽然有杀伤力但非常笨重,不利于扛行。
于是戚继光便发明创造了“虎蹲炮”,比鸟铳杀伤力大,比佛朗机轻,便于携带。 不知道他老云家的武库会不会连这个都有,难不成爷爷云石连临走之前就已经算到他孙子有一颗造反的心?
虎蹲炮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